顶点小说 > 我有科研辅助系统 > 484 《自然》文章,顺利投出!(求订阅)

484 《自然》文章,顺利投出!(求订阅)


  接下来的几天,许秋和课题组的小伙伴们对《自然》初稿进行反复修改。

  终于,在周五的时候,拿到了最终的版本,不论是文章中的观点、故事线、文字表述、图片都经过了反复的润色与修改,已经臻于完美。

  说起来,许秋这篇《自然》文章,从工作量上来看,属于“小论文”,更多的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有机光伏领域的同行们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因此,这篇文章撰写、修改所花费的时间并不多,满打满算还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前期的实验时间也不长,只有一个多月,如果加上许秋在模拟实验室中花费的时间,实际上的耗时应该在一年到两年之间。

  即便是一两年的时间尺度,在CNS级别的工作中也不算长。

  像CNS级别的“大论文”,比如那种粒子对撞机相关的,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支撑的论文,可能光整理数据、撰写文章的时间就要花费几个月、半年的样子,实验周期甚至要三到五年。

  当然,话说回来,不管是“大论文”还是“小论文”,不论耗费的时间是多是少,只要工作本身能达到CNS的级别,重要程度那都是顶格的。

  而且,许秋认为,对于有机光伏、钙钛矿、石墨烯之类“门槛比较低”的科研领域来说,在高档次的期刊上发“小论文”,反而比发“大论文”更加合适。

  一方面,从功利性的角度上来讲,学者发“小论文”的性价比,显然比发“大论文”更加高一些。

  如果能一年发一篇CNS的话,大多数人肯定不愿意三五年发一篇CNS。

  同时,花三五年的时间去憋一篇CNS“大论文”,属于“把鸡蛋放在了同一个篮子里”,风险太大了。

  如果憋出来了,那还可以接受,可如果憋不出来,那就悲剧了,而且,悲剧的往往不是导师。

  因为一般有机会冲击CNS的导师,通常早已经功成名就,说不定手里本来就有CNS呢。

  所以他们的容错率往往比较高,就算冲击CNS失败,这个工作多半也可以转投《自然》大子刊,再不济也能发在NC、AM上面。

  发不了CNS,无非是不能给自己锦上添花罢了,影响不大。

  但负责这个工作的学生可能就比较惨了,耗费了三五年的时间,多半还要延毕,结果最终就只产出一篇NC或者AM,这会极大的影响他们之后的科研道路。

  毕竟,他们如果有冲击CNS的实力,却不去冲击CNS,而选择水文章的话,把一个大的工作拆分成若干个小工作,三五年时间发三五篇AM级别的文章,还是可以做到的。

  有三五篇AM级别的工作,出国做个博后岗位“镀个金”,回国到一所普通一本高校特聘副教授,再努努力,转正的难度也不算高。

  当然,这些都是从功利的角度上来考虑的。

  另一方面,对于“门槛比较低”的科研领域,从领域发展的角度来讲,确实也应该把CNS级别的重大实验突破,以“小论文”的形式,早一些公布出来。

  因为领域的门槛比较低,所以有了重大的实验突破,其他研究者也可以迅速的模仿、跟进,让这个领域快速的发展。

  反之,如果选择把这个重大的实验突破藏着掖着不发表,自己哼哧哼哧的去研究,攒一个“大论文”出来,就会拖累整个领域的发展速度。

  比如,许秋现在把17%叠层体系,以及18%二元单结体系报道出来,其他课题组就可以加速跟进,开发出类似的叠层器件、类似的ADADA型受体材料,推动有机光伏领域的发展登上一个台阶。

  但如果许秋把这两个工作闷在手里,自己研究一年后,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再发表,那么这一年来,其他研究者可能都在做无用功,因为他们研究的方向大概率是“死路”。

  在有机光伏这样“门槛比较低”的科研领域中,选择发“大论文”的话,只有许秋一个团队在研究,而选择发“小论文”的话,就可以让整个研究领域数百个团队通力合作。

  显然,在前者的情况下,整个领域发展的速度,大概率是要落后于后者的。

  哪怕许秋天赋很高,且有系统这样的外挂,也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抵得上整个领域的研究者。

  这个现象,再往深处考虑,其实就是“选择大于努力”的体现,许秋为众人指明一个相对正确的方向,就可以帮助其他研究者做出相对正确的选择。

  在科研圈里,选择大于努力的现象,其实比现实中大多数的行业都要明显。

【领现金红包】看书即可领现金!关注微信  公众号【书友大本营】  现金/点币等你拿!

  倒不是说努力不重要。

  努力当然重要,就算有再好的点子,不去实践,也等于零。

  只是努力其实挺廉价的,尤其对于国人来说,吃苦耐劳就是传统美德,人均肝帝嘛。

  举个例子,科研圈里,张三天天加班,一周工作100+小时,李四只是正常的996,一周不加班,只工作72个小时,从两人的工作量上来讲,差距并不大,只有不到两倍的差距。

  然而,张三选的方向一般般,成功率只有万分之一,李四方向选的方向较为正确,成功率可以达到千分之一,这就会造成十倍的差距。

  而最终的科研成果期望,可以简单的看做是“努力”和“选择”相乘。

  也就是说,除非张三的努力程度是李四的十倍,他才有可能超过李四。

  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再努力,一天也只有24小时,一周也只有7天。

  归根结底,造成科研圈里选择大于努力的根本原因,是不同选择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刚才还只是成功率万分之一和千分之一的差别,如果是成功率十万分之一和百分之一的差别,就会造成上千倍的差距。

  上千倍的差距,就更让人绝望了,张三辛苦干三年,可能还不如李四划划水干一个月。

  反映到现实中,就是有些博士生,努力三年,甚至延毕一年、两年,可能都没有任何科研成果产出,而有些人,在本科、研究生阶段就能随随便便发SCI,甚至发表CNS。

  或许正是因为不同人之间的科研天赋差别极大,且科研天赋是隐性的天赋,才导致学校明知道大多数人不适合科研,却仍旧大批量的招收理工科研究生。

  就是为了筛选,把科研天赋好的种子选手给筛选出来,导向到科研的道路当中。

  不过,效果嘛,并不是很理想。

  现阶段,人类群体中最精英的那一小撮人,往往都不在科研圈,而是在金融互联网领域里忙着搞钱。

  究其原因,虽然科研人员从某种角度上讲,是人类文明未来的希望,理应给予最高的资源配给,但现在科研人员的待遇实在是太低了,配不上他们的身份。

  而越是精英,越是利己,在没有好处的情况下,光凭着一腔热血和信念,真的难以为继,除非他们本身来自精英阶层,已经实现了物质上的自由。

  值得一提的是,科研圈属于“选择大于努力”的领域,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努力大于选择”的领域。

  原因嘛,就是选择对于最终收入期望的影响并不大,至少不会像科研一样,有动辄十倍甚至更高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每多努力一份,就能多挣一份的钱,多劳多得,干就完了。

  比如,大多数重复性体力劳动,搬砖、进厂、送外卖之类的,与其花大量的时间考虑去哪里搬砖,还不如多干点活,因为差别都不大……

  再比如,金融里面的顶级工作,投行,一周工作100+小时基本上是标配。

  甚至有投行单位在招人的时候,就明确注明了“能接受17小时工作制,尽量一周七天到岗”,也就是“朝九晚二,全年无休”。

  当然,薪资也很夸张,年薪大几十万,上百万不是梦。

  上午十点,许秋带着最终版本的《自然》论文草稿前往先材513。

  此时,魏兴思已经提前沏好了茶水,待许秋进门,便急切的问询道:“都改好了?”

  许秋“嗯”的应了一声,将手中的U盘递给魏兴思,随后自己给自己倒了杯茶,然后从旁边拉了一个转椅,坐到魏老师的后面。

  魏兴思将文件拷贝到电脑中,搓了搓水,操作鼠标,开始浏览正文。

  这篇文章的格式,许秋已经按照《自然》期刊的要求进行了初步的排版。

  因为《自然》和《科学》一样,都有版面上的要求,如果版面超过了限制,也会对过稿造成影响。

  标题是“单结有机光伏器件,效率超过了18%”,非常的简洁。

  说起来,最开始学姐教许秋写SCI论文的时候,曾经说过标题非常的重要,一定要起的非常“哇塞”。

  许秋当初也是深信不疑,但随着自己发表文章的数量慢慢变多,他发现当一个工作非常厉害的时候,完全不需要多余的解释,直接把工作的亮点怼上去就足够了。

  比如,现在许秋起标题的时候就非常的随意,这个标题他只用了十几秒钟就想好了。

  文章的标题,魏兴思没有发表意见,算是默认了。

  随后,魏兴思看了看作者名单,扫了一眼十二个作者,目光在许秋名字后面代表着通讯作者的“*”上多停留了几秒,随口问道:“许秋,你第一次当通讯作者,有什么感觉?”

  “好像……”许秋挠了挠头:“没什么感觉。”

  魏兴思被噎了一下,过了好一会儿,似是回忆般的说道:“我第一次当上通讯作者,是33岁,那时我进入NREL一年半……”

  接下来,魏老师没有像平常看文献那样跳着阅读,而是顺着从摘要、引言、正文、参考文献、作者贡献、支持信息……读了下来。

  中途,他偶尔转过头和许秋交流上几句,改动几个形容词、动词、从句。

  魏兴思并没有对正文做出太多的修改。

  一方面,许秋拿出来的《自然》文章草稿已经被反复修改过了,不存在太多明显的纰漏。

  另一方面,魏兴思也知道,现在的许秋在有机光伏领域上的造诣,事实上已经超过了他,如果强行提出意见,要求许秋修改,可能反而越改越差。

  其实,研究生对某个细分领域内的理解超过老师,在科研圈里,也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举个例子,魏兴思课题组内,“有机太阳能电池”是一级领域;

  “非富勒烯受体”、“富勒烯受体”、“聚合物给体”、“小分子给体”等等,是“有机太阳能电池”这个一级领域下细分的二级领域;

  “ITIC系列受体”、“PDI系列受体”等等,是“非富勒烯受体”领域下细分的三级领域;

  “IT-4F受体”、“IDIC受体”等等,是“ITIC系列受体”领域中下细分的四级领域;

  往下还可以划分五级、六级、七级……细分领域。

  导师建立一个课题组,一般会深耕一个或多个一级领域,而他带的大多数学生会选择这个一级领域内,某个细分领域进行选题、研究。

  导师因为有过去的研究经验,所以他在一级领域内,大概率是强于学生的。

  不过,对于具体的五级、六级、七级……细分领域来说,实际负责做实验的学生,就会强于导师。

  许秋现在的情况,属于比较特殊的,他在有机光伏这个一级领域超过了魏兴思,甚至已经成为了这个领域内,世界上最顶尖的学者之一。

  像韩嘉莹、邬胜男、莫文琳,她们分别专精于给体材料、受体材料、三元和叠层器件,在对应的细分领域下,她们是比魏兴思要强的,但对于有机光伏领域整体的理解,还是弱于魏老师的。

  魏兴思在反复检查、修改了两遍《自然》文章后,把正文、支持信息、原始数据等拷贝到大电脑上,完成了《自然》文章的投稿。

  “呼——终于完成了。”魏兴思脸色有些潮红,他长呼一口气,活动了一下身体,说道:

  “晚上你带他们出去聚个餐吧……另外,我们四月份去漂亮国参加MRS会议,也要记得准备一下行李,带一些必备的物品,比如转换电压的插座之类的……”


  (https://www.2mcnxs.com/html/book/27107/27107822/660173406.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2mcnxs.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2mc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