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印象宜昌 > 宜昌宗教面面观(41)

宜昌宗教面面观(41)


宜昌宗教面面观(41)

        四十一、镇江阁、杨泗庙

        宜昌周边多山,那些不高的山坡丘陵处,就是农民耕种之地,因为缺乏灌溉系统,所以遇到天干,极易引起大旱,所以就会到位于一马路到二马路之间的龙王庙里去求雨;宜昌是江城,长江穿城而过,古来时有水患,于是就会跑到镇川门的镇江阁去拜河神,据《宜昌市志》记载:“(镇江阁)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创建,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重修,因阁内供奉镇江王父而得名。”有人宣称,当年为镇住洪水,该楼自然建得气势雄伟,威镇三江,故镇江阁素有“天下第四楼”之称,可是不少人予以质疑,笔者也不相信。

        屹立于宜昌江岸的镇江阁,最初是由四川的商贾集资兴建的,共同用作粮食交易的场所。在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创修镇江阁记》的碑文里,可以找到当年修建这座楼阁的初衷:“夷陵扼荆襄门户,川楚咽喉,商贾辐辏,舟船云集,而本地粮食出产无多,大半仰赖河道来源以资接济,故粮食交易向有水陆之分。……公同集议积资,择定西塞门外河街适中之处”建造了这座粮食交易所。

        因为考虑到生意来源于河道,必须求得水上的福祉,因此在阁内供奉了镇江王爷和福禄财神香位,祈祷万事平安。镇江王爷是修建都江堰的李冰,因治都江堰有功而被奉为神灵。当时川米东下必经三峡险滩恶浪,四川粮商特别希望求助于那个被俗称为“水官”的镇江王爷能保护他们运粮木船的安全。

        可是镇江阁数百年来却被宜昌百姓一直称作“杨泗庙”。史料记载,在镇江阁下的长江岸边,湖南米商在更早的时候曾经修建过一座杨泗庙,庙内供奉的是杨泗将军,也就是南宋初年在洞庭湖起义的农民军首领杨幺。传说他是一位湖神,一直受到湖南商人的崇拜,湖南商人求助杨泗将军保护他们在江河湖泊中的水运平安。明代的《峡州府志》记载,杨泗庙在文昌门(小南门)下,而不是在镇川门;清朝的《东湖县志》也写得明明白白:“镇江王阁在西塞门(镇川门)下,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重修”。

        而到了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为了适应水运粮食交易不断扩大的需求,势力越来越大的四川帮在镇江阁右侧又扩建了砖木结构、硬山顶式的房屋一栋,成立了宜昌第一个粮食行公所,由此逐渐发展为一处粮贸中心,上游来的“川米”和下游来的“湘米”到这里汇集,不仅满足了宜昌城内民众生活的需要,而且吸引了周边县市一些粮贩,镇江阁这里每天从水上、陆上前来交易者络绎不绝,长期执川东鄂西粮食贸易之牛耳。

        民国期间曾经出现过一次诉讼,一帮湖南客声称镇江阁的地盘是属于他们的,有契约为证,“川麻皮”(对四川人的鄙称)搞的那个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的《创修镇江阁记》的石碑是假的,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年),四川人趁他们湖南人的船户不在宜昌才建起来的。官司从市里一直打到省里,最后以镇江阁的墙砖上多刻有“镇江阁粮食行”的字样而判定那栋建筑为宜昌人所有。强龙斗不过地头蛇,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那一带还曾经存在过一座水府庙。资料表明,水神庙(水府庙)在瑞符街,形成于明代,紧临镇川门码头(西陵一路江边)。据《东湖县志》载:“水神庙在镇川门外河街,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毁于火。”宜昌各地还有多座水神庙,最有名的还得数枝江的那座始建于明末,由董市镇108家商号捐资修建,供奉水神肖公的水神庙。相传董市人肖公曾经助朱元璋灭掉陈友谅,所以被朱元璋下诏沿江建庙祭祀。

        话说回来,从那张很有名的老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当时的南正上街与鼓楼街(西陵一路)交汇处的镇川门江边,那座灰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庙宇似的建筑十分显著,它的旁边的确有一附属建筑,于是就可以完整解释为什么宜昌人会把镇江阁一直称作杨泗庙,而把旁边的那间屋称作粮公所的缘故了。可惜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因为修建滨江公园,镇江阁原址新建,而那座存世近三百年、而且很有历史价值的古镇江阁因被拆而不复存在了,实为憾事。


  (https://www.2mcnxs.com/html/book/59029/59029129/32313810.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2mcnxs.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2mc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