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印象宜昌 > 让我再看你一眼 三里感怀(2)

让我再看你一眼 三里感怀(2)




        (今日红星路,路左侧可见建于1918年的原太轮船公司办公楼)

        很多资料把中宪里说成是为了纪念1946年国民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宪法》而得名的,此说法似乎不对,因为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发行的《宜昌市区形势略图》上就已经标明那条小巷为“中宪里”了。民国时期曾经产生过两部《宪法》,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正式颁行的宪法,因为那一年曹锟把黎元洪赶下台之后,用武装包围国会,以每票5000元贿赂议员选举他当任新总统,为了披上合法的外衣,曹锟迫使国会赶制出《中华民国宪法》,史称“贿选宪法”;1946年,蒋中正在和不少民主党派缺席的情况下,三读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史称“中正宪法”。由此看来,在中宪里修建之初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如果要说纪念《宪法》诞生,倒是1923年的第一部似乎为妥。

        中宪里的一头是怀远路,当时的街道命名者很有学问,不像现在这样要么拍脑袋、要么简单用一路、二路、三路等敷衍了事,怀远路就是取自《左传·僖公七年》中“招携以礼,怀远以德”之句的“怀远”二字。词典的解释为“旧指用恩惠、德政去安抚边远地区的民众。”在此暗喻安抚那条路上住着的那些漂洋过海而来的外国人,真是妙哉!而中宪里的另一头则是福绥路,“福绥”二字,源于《诗经小雅·鸳鸯》中的“君子万年,福禄绥之。”就是“祝福君子万年寿,福禄齐享永相保”之意,自然受人欢迎。这两条路名的解释是不是有些与其他史料不同?其实只要引用历史资料前稍稍翻翻相关词典,就会知道照葫芦画瓢有时候也会出错的。

        至于为什么把中宪里改为中现里,就真的不知道。笔者一个朋友的老爸是原来老档案局长,曾经半开玩笑的给我解释过“中现”就是“中国的现在”,不知是真是假。只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市委市政府两大机关搬到现在的市府大院以后,当宜昌市政府的大门还开在怀远路这边时,中宪里的巷口正好与其隔街相望,巷口的一边是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的四川豆花村,解放后的市民政局,另一边就是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的英国领事馆,解放后曾经的总工会、军分区、市人武部。

        当年,走出位于红星路的市府大门,穿过狭窄的中现里,无论是到福绥路上的工人文化宫开“两会”,还是到因为路口与仁济巷(现为燎原巷)的支道相接而被命名为仁寿路上的市一招(南湖宾馆)去参加外事活动,或者到二马路口的文化馆(原址现为文化广场)去观看群众文艺汇演,到位于湖堤街上的一医院去看病,无疑都是捷径,于是就不知有多少年多少人多少次的曾经从这里穿过。

        如果不是和历史拉上关系,与市府有些联系,中现里不过就是一条平凡之极的普通里弄。可是这条里弄不仅见过百年前宜昌开埠后出现的众多高鼻凹眼黄发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也见过那些趾高气扬的洋商和买办在这条小巷的周边“享受着不是租界胜似租界的特殊权利”;不仅见过南来北往的军阀混战;也见过不请自来的日本兵;而在1949年7月16日的清晨,当早起的宜昌市民见到那些宁肯露宿街头也不肯扰民的进城解放军的时候,就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云集街办在中现里建的文化墙,里弄里可见拆迁办的红字横幅标语)

        短短的中现里不仅见证了宜昌的沧桑巨变,也见证过历朝历代不少官员的宦海浮沉;不仅见证过红星路和福绥路的兴衰,也见证过巷道一侧的南湖宾馆一次又一次的翻修,而另一侧的原来厚康钱庄老板朱鉴卿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所修建的两栋西式小楼如今只剩一栋还孤零零的竖立在街边。尤其是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市政府大门转到沿江大道那边去了以后,加之红星路这边的里弄口耸立起一栋商住楼,虽然中现里仍在,只是短了不少,安静了不少,也寂寞了不少。

        虽然福绥路上从早到晚车水马龙,那些爱好美食的好吃佬从白天到深夜人流如潮,可又有几个走过路过的曾经注意过中现里这条百年小巷?虽然中现里的公厕已经改造,社区还建了一段很不错的文化墙,可是很少有人关注过这里发生的点滴变化。望着巷口那栋已经败坏的不成模样的西式小楼,周杰伦的歌声仿佛就从某个窗内慢慢响起:“北风乱,夜未央,你的影子剪不断,徒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


  (https://www.2mcnxs.com/html/book/59029/59029129/32313851.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2mcnxs.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2mc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