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印象宜昌 > 五中以前的故事(3)

五中以前的故事(3)


五中以前的故事(3)

        (1914年编制的宜昌商埠图)

        商埠局测绘处经过地形勘测,规划在古城大南门、通惠门(现在的环城南路与解放路交叉处)外东南2公里以内4。65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修20条道路。其中纵向干道8条,横向道路12条。凡与宜昌老城连通的道路都与城门连接。道路红线规划的宽度均在20米内。由此形成以后来的通惠路(解放路)、公园路(中山路)、三马路(陶珠路)、二马路、一马路、云集路、福绥路、怀远路(红星路)、滨江路(沿江大道一马路到二马路之间路段)这一片新兴的商埠区。

        在各条主要城市干道的之间又规划修建致祥里、美华里、源发里、新源里、安福里、青云里、平安里、清泰里、平和里、梅安里、培元里、同春里、中宪里、强华里等与主干道之间相通的辅助小巷,定位为住宅区。当时川汉铁路宜昌段的修筑早已停工,可在那张规划图上,还是规划出铁路的走线和车站的位置,可见得宜昌人当年对铁路能够改善这座城市单一靠长江水路的交通格局还是心存幻想的。

        规划设计由英国人主持,而规划建设则是仿照上海、汉口等沿江大城市各租界的城建格局进行,这就不难解释在宜昌通常把小街称为小巷,在北方把小巷称为胡同,而那一片的小巷却把胡同或者小巷称为里弄的缘故,明显带着上海、江浙特色的原因了。这是开埠来宜昌第一个见诸文字图线的城市规划。尽管尚属粗线条的,内容上也还有诸多缺陷,但是已将宜昌沿江带状城市的规划结构初步勾勒出来,基本符合宜昌港口城市的发展趋势。

        随后就是市商埠局的营造处(相当于现在的公路局或者由市政公司改制而成的益通工程公司)按照这一新城区规划图着手开始宜昌城市建设的。据史料记载,民国三年(1914年),营造处开始修筑宜昌第一批近代马路,其中有通惠路和一马路、二马路等道路,宽17米,为砖渣泥结路面;与此同时,据宜昌海关民国六年(1917年)报告,随着商埠区兴建西式建筑的不断增多,水泥需要量“大见增加”。

        从《宜昌大事记》中可以得知,就在那一年,宜昌商埠局营造处在通惠门外的珍珠岭下修建了宜昌第一座公园(原名宜昌公园,俗称商埠公园,后来改名中山公园、西陵公园,也就是现在的儿童公园);也就在那一年,秭归人杜镇远担任了商埠局的工程师。到民国八年(1919年),营造处又先后修筑了中山路、怀远路、隆中路(康庄路部分)、福绥路、云集路(现在的云集路中段)等多条道路。均为泥结路面。

        到民国十年(1921年),营造处还修建了光前街以及美华里、源发里、新源里(俗称老三条街,现在解放路步行街以南的区域),富裕街以及一菜场、富裕后街、日新巷(俗称新三条街,现在时代广场以及其后的路段);同时还有到如今依然还存在的中宪里、同春里、强华里等小街小巷。那些街巷里弄的宽度4~6米不等,为条石、碎石、煤渣铺就的素土路面。

        由此,在宜昌古城以东,就逐渐形成了这一片由宽阔的新马路、整齐划一的小街小巷组成的新的商埠区,也成为了外国人以及买办、富商聚集的新的住宅区。令人惊奇的是,百年过去,这一带依然是宜昌人最公认的最好的居住地,即便是房价全市最高、街巷依然狭窄,可是交通便利、配套设施完善、商业和文化氛围独一无二,距离滨江公园的精华之段仅一步之遥,自然还是趋之若鹜、求者似渴。

        (《宜昌街市全图》封面)

        1923年7月24日的《申报》报道称,宜昌“现商埠系建筑于南门外沿岸一带,亘绵至数里之长,新修马路八条,约宽绰平坦可喜。目今南湖公园路一带,正在开拓展筑,加工赶修,新建卖菜场三所,有公园,有球场,有戏院,布置均井井有条。”1933年初夏,上海寰球图书出版社社长李鸿球在考察宜昌后的日记也说,他到宜昌后的第二天,“购得街市图一纸,雇人力车游览全市,旧城内街巷狭小,住户不多。小南门外为商埠,马路纵横,洋楼栉比,足与汉皋相若。”由于开埠出新的商业区,宜昌迅速成为湖北境内武汉之后的第二大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也就在民国三年(1914年)营造处在修建一马路、以及其后修建延伸段鹏程路的时候,就将曾经烟波浩渺的南湖一分为二:一马路以上的被称为大南湖,一马路以下被称为小南湖。在1924年和1936年那两张规划图上就可以清晰的看见当时的营造处所在的位置被新建的一马路、怀远路、浜江路(现在的强华里和福绥横路)以及南湖侧路(现在的滨湖路)所围住,从而就在那块土地上开始接踵而来的演铎出了延续百年的宜昌教育史的传奇故事。


  (https://www.2mcnxs.com/html/book/59029/59029129/32313859.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2mcnxs.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2mc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