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印象宜昌 > 宜昌地标磨基山(18)

宜昌地标磨基山(18)


宜昌地标磨基山(18)

        1940年,日军在枣宜会战中先来了个诱敌深入,又来了个调虎离山,接着来了个长驱直入,彻底撕开了国军的防线,由于将领率先逃跑,群龙无首的国军稍作抵抗就全线溃退,导致日军几乎没有进行大的战斗就轻松占领了宜昌。本文第八节采用的照片就是当时日军在宜昌大公桥的情景,除了那个站岗的士兵以外,其他的东洋鬼子都显得很轻松,有的脱掉了军服,有的在抽烟,有的在对着镜头露出笑脸,而照片背后的背景就是磨基山。

        本文第九节引用的照片较罕见,根据磨基山的方位判断,停泊着木帆船和小渔舟的地方应该是十里红(又称石榴红,现在的名字叫樱桃园),那里有修船的工棚,还有准备的木料,也许是夏日,江水涨起来了,所以看不见沿江的那条小路,不过可以看见一条羊肠小道沿着山脊一直伸延,山腰还有一座规模不大的庙宇,不知是不是早就不存在的白雀寺?

        因为宜昌自古就是长江上中游的过载码头,所以解放前以磨基山为背景的黑白照片不少,挑选了一下,结果在本文第十节决定用的一张看似简单、却很有地方特色的照片,不过就是一座山、一条江、一条小船、三个人,一人在船舱掌舵,另一个人划着两条桨,坐在船舱里的可能就是唯一的乘客。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宜昌人渡江就是用的这种交通工具,即便是后来有了机械动力的轮渡,可是如果轮渡晚上收班了,就还得在江边觅得这样一条小船将自己摆渡过去,很多年以前,笔者就有过那样小船悠悠的经历。

        本人第十一节采用的是解放前最后的一张照片。据说那张照片拍于1946年。那一年,日本人被赶回岛国去了,国民政府想用美国援助修建三峡大坝,其实是由于准备内战,可国库空虚,就想移花接木,用修大坝的钱来打内战,以致三峡工程筹划行动很快就偃旗息鼓。而有着磨基山背景的那张照片,方位应该是在如今的二马路一带。

        深秋的长江正处于枯水位季节,退水后的河边沙摊袒露出来,江滩上出现了一些临时搭起来的简易竹木房,俨然就是一个小集市,据说当时吃喝玩乐样样都有,还有修船、做买卖、跑江湖卖艺的。这样的江滩在解放后、一直到葛洲坝工程开工前还存在过许多年,不过等我懂事的时候,江滩上已经没有了类似集市的热闹,大南门一带架起的一眼望不到边的木架上晾晒着萝卜白菜和其他青菜,那是酱品厂准备用来做腌菜的。

        为了以示区别,笔者决定解放后有关磨基山的照片均采用彩色的照片。自己手头就有不少陈货,网络上更是数量庞大。不过磨基山的变化是从上世纪70年代之后开始的,先是山顶建了广播电视的差转台,那个高高耸立的天线铁塔彻底改变了这座山的外形,所以与其相关的一张侧面照片就被本文第十二节采用。在那张照片上,可以清晰的看见上山的石阶、半山亭、机房和天线铁塔。既然有了2013年的侧面照,就想法找到了一张同年代的背面照作为本文的第十三节的插图,在照片上可以看见磨基山背面的庐山真面目和那条像巨龙蜿蜒伸展的江南大道。

        与磨基山隔江相对的宜昌中心城区发生巨变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因为葛洲坝工程开始三江和基坑开挖,大量的弃土被堆积在城区江边,于是就有了护岸工程。本文第十四节采用的照片就是那个时候的,虽然由于像素不高,照片有些模糊,但依然可以看见磨基山上的铁塔,水泥砌成的护岸,客轮还是东方红的,那座原汁原味的镇江阁还没被拆除;中心城市这张图片上还少有高楼大厦;此时的照片上,沿江大道、滨江公园还没有修建,老镇江阁依然还存在。

        而随着江北江边填埋的泥土越来越多,江岸不断向江心推进,宜昌就有了那个依街傍水、号称宜昌外滩的滨江公园,本文的第十五、十六节选用的就是有关滨江公园的照片,一张是滨江公园的正门牌坊,一张是重建的镇江阁,都是这个长3。8公里,平均宽65米,占地面积17公顷的开放式公园的标志性建筑,远远的背景都是江南的那座磨基山。


  (https://www.2mcnxs.com/html/book/59029/59029129/32314069.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2mcnxs.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2mcn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