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 > 印象宜昌 > 宜昌宗教面面观(12)

宜昌宗教面面观(12)


宜昌宗教面面观(12)

        十二、宜昌人的宗教

        这篇关于地方宗教的文章中所说的宜昌,不是官方所说的那个“大宜昌”,而是现在所说的那个“中心城区”;但不是将整个原来的宜昌县都包含进来的那个大范围,而是指的是那个历史最为悠久、文化传承最为持续、居民成分更加纯真的西陵、伍家和点军三个区,也就是解放初期那个地市分别管辖管辖时的宜昌市。

        宜昌因为周边山高水恶,自然生存条件极其恶劣,人们的交往存在很大的交通障碍,在包谷、红苕、土豆、棉花和脐橙等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宜昌的种植经济才能够发展起来,民众才能够得到口粮。同样因为被大山环抱,长期处于封闭的自耕自食的环境中,对洪涝灾害、生老病死自然会产生极大的恐怖,自然而然的就会对神灵和鬼怪产生敬畏,对宗教深信不疑,随遇而安,遇到事情自然会到寺庙中诚心祈祷,找道士或者僧人求解。所以,南宋的欧阳修才会说宜昌的风俗:“俗信鬼神,其相传曰作瓦屋者不利。”

        与此同时,宜昌既是长江上的重要的“过载码头”,就有南来北往的客商和上上下下的货物。南来北往的客商带来的除了商品经济的发达,就是各种思想和文化的融合贯通,这对宜昌人性格的形成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于是宜昌人就具备了中原文化重德不重财的朴实性格,也具备了巴蜀文化质直好义,不事亏诈的思想观念,性格随和,为人稳重,关键是很仗义,爱面子,而且骄傲和要强,于是往往就会事与愿违,那就必须去求菩萨保佑。

        而正因为临近长江这条黄金水道,宜昌自古以来就是商品经济比较发达、人员交流日益增多的地方,加上又是一个“过载码头”,物资集散地,一装一卸之间钱来得容易,生意也好做,所以那些经商的赚了钱就会去大兴土木修庙,求菩萨保佑;那些跑船的水手、下苦力的码头工人在宜昌简单的养家糊口也不成问题,还有些闲钱,自然而然就会跑到自己喜欢的寺庙里给菩萨送香火钱,由此就形成了很旺的香火。

        因为钱来得容易,那些经商的有了些懈怠之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清末民初时期宜昌城内赫赫有名的陈、黄、王三大家族的后代就是这样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将万贯家财挥霍一空的;同样因为钱来得容易,那些下力的市民得过且过,加上有些土著人传染的恶习,就跑去赌博、跑去玩女人,躺在烟馆里吞云吐雾,就被说成是“鸦片城”;同时也有些爱占小便宜,那些外国传教士登录宜昌之初,就是用各种小恩小惠来笼络人民,使得不少人成为教民的。

        因为那座磨基山,虽然会抱怨“钱都被外地人赚走了”,但位于巴楚文化深度融合区的宜昌自古就不排除外来的文化。虽然自古以来这座城市就有自己本土的道教和早就流传进来的佛教,到了清朝,不仅接受了随着移民而来的伊斯兰教,也接受了随着宜昌开埠而涌进中国内地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一方面说明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人过于老实,目光过于短浅,根本不知道开放国门会带来的巨大副作用。

        历史上,宜昌人穿的是汉族的传统服饰,也喜欢青、蓝、白那种素净的颜色,走在街头,看见有人头上扎着的长长的白布帕子,穿着那种盘扣的对襟衣服,猜都不用猜就是山里来的“夷族。”历史上,宜昌人在饮食上酷似重庆人,爱吃麻辣;也接受土家人的腊肉,没什么机会,天上飞的、地上长的、水里游的无一不吃,还有不少的地方特色。关于这一点,详见笔者所写的那篇《舌尖上的宜昌》。

        历史上,除了那些地主老财家才有的那些“上下瓦屋两重,左右厢房,中开天井,谓之‘四水归池’”的深宅大院,除了商贾人家才有的那种门楼高大、石板厚重、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的两层小楼,除了外国人的那些哥德式建筑和维多利亚风格的高楼大厦,沿江一带就是一色的吊脚楼,城中不是简陋的木屋就是低矮的土墙房,所以在遭遇战火或者用火不慎之时,极有可能将自己的家园和那些供奉菩萨的庙宇毁于一旦的。


  (https://www.2mcnxs.com/html/book/59029/59029129/32313839.html)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www.2mcnxs.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2mcnxs.com